安顺市志愿服务线上展示交流活动
为弘扬志愿精神,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学习交流互鉴,发挥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现将安顺市入围2022年度全省优秀志愿服务典型进行线上宣传展示。
宁谷镇张家井村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
在西秀区宁谷镇张家井村,有着那么一群人,她们满怀一腔热忱,身穿红马甲,全心全意服务于民。田间小路上,一群妇女正拿着扫帚干劲满满地挥舞着,让村寨焕然一新;九九重阳节,一阵阵充满欢乐的笑声在村委会回荡着,让金秋弥漫温柔;温暖炉火旁,一场场绘声绘色的反诈宣讲正进行着,让钱袋子更安全。
张家井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,导致空巢老人、留守未成年人较多。2019年,村支两委干部发动优秀妇女组建“好媳妇志愿服务队”。好媳妇志愿服务队以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之心,带领群众敬老爱老,关心关爱身边老人,改善生活环境;开展留守未成年人心理、课业辅导;结合乡村振兴、邻里守望、扶老救孤、助残助学等活动,关心关爱弱势群体,实施暖心工程;大力宣传中央和国家政策、法律法规,建设美好家园。
创建宜居乡村,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在行动。“晚上院坝会、白天环卫大战”,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使村容村貌大变身。积极开展群众会、院坝会,进村入户加大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宣传,获得村民广泛认可。每月组织召开院坝会,发动群众参与房前屋后、边沟水槽环境整治。在好媳妇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,张家井村村民环境意识快速提高,扬新风改陋习蔚然成风,房前屋后摆放规范有序,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。
关爱弱势群体,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在行动。在中秋佳节,张家井村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,自筹资金10000余元,购买米、油、月饼、牛奶等生活物资,对村内困难空巢老人,留守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开展暖心慰问。九九重阳节,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自筹资金15000余元,邀请110名空巢老人、老党员以及群众共度重阳,给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关怀。活动中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,手把手地教不会包饺子的老人,老人们脸上展露出幸福的笑容,幸福的笑声回荡在活动室。
宣讲政策法规,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在行动。“好媳妇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主动担任宣讲员,在村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。一是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,引导群众远离毒品、珍爱生命,进一步提高广大村民对毒品危害的认识,提高群众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;二是大力倡导文明操办酒席,引导群众破除大操大办、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,树立文明乡风,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;三是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生动形象的反诈宣传,提高防范意识,保护村民财产安全。持续的入户宣传,为张家井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,为人民安居乐业添砖加瓦。
“蜡”出我的真心 “染”出你的幸福志愿服务项目
西秀区“蜡”出我的真心·“染”出你的幸福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让传统非遗技术帮助妇女增收致富,让传统民族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,助推搬迁群众生活获得幸福蝶变,在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“银奖”。
回馈家乡,绚烂非遗重焕生机。安顺拥有传承历史悠久的蜡染文化,享有“东方第一染”之称,在西秀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时,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建立了“绣娘坊蜡染刺绣就业培训基地”,扎根于传统的刺绣和蜡染技艺,绣娘坊的绣娘们创作了一批批精美绝伦的作品,在千般寓意、万种风情的隐语式文化符号中记录着民族悠久的历史,表达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理想的追求,让传统非遗技术在西秀大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。
搭建平台,助力群众增收致富。为帮助搬迁群众落地生根,幸福生活,“绣娘坊”建立后开设蜡染、苗绣技艺培训班,免费为易地扶贫搬迁点妇女提供传统手工技能培训,一对一、手把手地传授她们蜡染、刺绣手工技法,制作出能迎合市场需求、符合大众审美的现代刺绣、蜡染商品。“绣娘”志愿者再将群众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回收,统一销售,为她们提供就业岗位。截至目前,“蜡出我的真心 染出你的幸福”志愿服务项目已免费为300余名妇女进行了手工技能培训,培育了大批肯干事、愿干事的搬迁点妇女就业创收,平均每个绣娘每月有1200至2000元的额外收入。
通过开展“蜡”出我的真心·“染”出你的幸福志愿服务项目,“绣娘坊”为搬迁点群众搭建了一座隐形的就业之桥,有效地保障了搬迁点妇女就业问题,让大多数妇女卸下身上繁重农活,变为轻装上阵靠技术增收,推动她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通往幸福的道路,帮助搬迁点群众搬得进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2020年,“绣娘坊”被命名为“西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”之一。
西秀区“蜡”出我的真心·“染”出你的幸福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创新传承民族“记忆”,既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文化、旅游品牌,增强了西秀传统民族文化宣传效果,还建立了丰富高效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,帮助群众获得自力更生的本领技巧,将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变成现实,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生着幸福蝶变。
平坝区安平街道塔南社区
平坝区安平街道塔南社区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,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。
积极搭建服务平台,培育志愿服务精神。整合资源,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学雷锋志愿服务站、希望工程、乡村振兴夜校、文化服务活动等平台。社区充分依托这些阵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切实把志愿服务同创新社区治理有机结合,一方面,根据居民需求建立志愿服务项目,包含公益宣讲、助贫助残、爱老敬老、文明劝导、环境保洁、科普教育以及健康知识宣讲等,通过这些项目,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。另一方面,社区积极与周边事业单位开展共建活动,提升服务水平。如与区妇联共同开展“幸福家”家庭教育“七进”大讲堂省级示范讲座志愿服务,与平坝区工行开展卫生清除志愿服务活动,与安顺社工开展为老年人服务志愿服务,与南京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开展科学小实验志愿服务讲课等。通过软硬平台的搭建,使志愿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有效保障。
发展社区志愿团队,完善服务网格体系。社区按照“多元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”的志愿服务发展目标,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、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、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、文明评议志愿服务队等6支共计1350余人组成的志愿团队,实现了社区志愿团队多元化发展目标。二是严格按照志愿者招募、注册登记、服务认证和考评体系、激励、培训、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开展活动,建立了组织培训组、宣传发动组、活动策划组和评估考核组四个小组,实现了志愿团队规范化发展目标。三是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、精神文明建设、乡村振兴、“我们的节日”等工作每月至少和辖区内单位开展一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,每季度联合共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,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目标。积极推动在职党员开展“三报到三服务”活动,开展医疗义诊、扶危济困、政策宣讲、科普宣讲、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,近年来已开展各类活动200余次,受益群众上万人次,形成了“实事共办、要事共做、难事共解”的工作局面,实现了社区党建、群建、社会组织、居民多方共赢。
精心构建服务品牌,提升志愿服务水平。社区在做好志愿服务基础工作的同时,努力创新,打造了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品牌项目。如同欣筑梦帮扶车间项目(也是目前全区唯一一家社区级帮扶车间)。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开展道德讲堂、健康知识等各类公益宣讲活动,传播社会正能量,每年举办讲座40余次,服务各类人群1500余人次。
来源:安顺市精神文明办
一审:胡晓
二审:毛丽 刘圆
三审:吴丹 张问宇